音樂會現場不提供紙本節目單,敬請提前掃描下載,並於音樂會開始前或中場休息時閱讀。演出進行期間可能限制使用手機,避免螢幕亮光影響現場氛圍,敬請配合。




生平簡介

「具有高度的音樂性及清晰的個人風格,他的演奏帶給我極大的喜悅。」 多年前,當代德國鋼琴大師Wilhelm Kempff 即對鋼琴家陳泰成的琴藝倍加讚賞。陳泰成是台灣出生早期留歐之鋼琴演奏家,也是我國第一位獲得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「鋼琴演奏家文憑」的人;後轉往美國,復為國人第一位獲得紐約茱麗亞學院音樂藝術博士者,曾在維也納及紐約國際大賽中得獎,他的演奏並經由電視向世界各地轉播。
陳泰成出生於台灣,自幼即展現非凡之音樂才華。九歲時,在台北市不分齡鋼琴比賽中榮獲冠軍;十一歲,復於扶輪社所主辦之全國第一屆音樂比賽中奪魁;是年,與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鋼琴協奏曲,從那時起,他就開始活躍於台北各個舞台及電視台攝影棚。十二歲,應邀至菲律賓演出,跨出其國際舞台之第一步。
「清新、扣人心絃而生動的演出,從他彈第一個音起,就令人側耳傾聽。」
—維也納新聞報
「— 結合流暢的技巧和充沛的推動力,
是場令人振奮的演出!」
—紐約時報
十五歲,考入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,未滿二十歲便在全體評審一致給予「最優異演奏」之殊榮下畢業於該校,並受頒奧地利教育部之獎狀。在這群英匯集之地,他以驚人的實力嶄露頭角,先後獲得「史蒂潘諾夫」、「維也納國際音樂節」比賽大獎。 維也納名師Bruno Seidlhofer 稱其為:「我最好的學生之一。」,並形容他:「具有高度的天份:即燦爛的技巧及優異的音樂性。他明智、生動的彈奏交織著精緻微妙的觸鍵,使他的詮釋深具滲透力;尤其他對風格之深刻感受力,更使他將這些優點適切地發揮出來。」 的確,要在音樂上兼俱技巧、音樂性、敏銳的聽覺及清晰的風格是非常難能可貴的,無怪乎維也納新聞報評論其演奏:「清新、扣人心絃而生動的演出,從他彈第一個音起,就令人側耳傾聽。」
其後,陳泰成轉往紐約,就讀於茱麗亞音樂學院。他以精湛的琴藝贏得「吉娜‧巴考爾」鋼琴比賽,獲頒茱麗亞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,並贏得校內協奏曲比賽,與茱麗亞愛樂管絃樂團在林肯中心合作演出。同時,復以最高 分獲選紐約「國際藝術家比賽」,且於卡內基獨奏廳演出了一場極為成功的音樂會,紐約時報讚揚其演奏:「---結合流暢的技巧和充沛的推動力,是場令人振奮的演出!」
陳泰成的演奏足跡遍及全球四大洲,其中包括了著名的「維也納愛樂廳」、「維也納音樂廳」,以及「紐約林肯中心」及「卡內基演奏廳」等。
陳泰成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(原國立藝術學院),門下多位學生在國內及國際比賽中榮獲獎項。

節目單
下半場
莫札特A小調鋼琴奏鳴曲,作品310號
I. 莊嚴的快板 Allegro maestoso
II. 富有表情如歌的行板
Andante cantabile con espressione
III. 急板 Presto
貝多芬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,作品110號
I. 極富表情如歌的中板
Moderato cantabile molto espressivo
II. 甚快板 Allegro molto
III. 不過分的慢板 – 賦格:不過分的快板 - 不過分的慢板 – 賦格
Adagio ma non troppo –Fuga:Allegro ma non troppo –Adagio
ma non troppo – Fuga

上半場樂曲導聆
巴哈平均律

巴哈寫作了兩冊各24首的「平均律」,每首包含一個前奏曲與一個賦格,次序排列為C大調、C小調、升C大調、升C小調、D大調、D小調…等按照半音階序列逐次升高。兩冊的出版相隔二十年,第二冊顯然是更加成熟的作品。
前奏曲的形式比較自由,賦格則有嚴格的曲式。賦格,早期曾翻譯為「遁走曲」,主要結構是由一個聲部呈示出「主題」,接著其它聲部逐次出現主題,形成各個聲部相互追隨的效果。賦格大都是三聲部或四聲部,每個聲部都是獨立的旋律,這對於只有兩隻手的鋼琴家而言,技巧上有一定的難度;另外,要同時聽清幾個不同聲部進行的線條更是一項考驗。
平均律曲首並無標示任何速度或表情。由於巴哈縱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宗教音樂以及各種舞曲,所以即便是平均律這種為了學習或消遣為目的的作品,往往也蘊含了宗教氣息或舞曲風格。
第二冊E大調的前奏曲,優雅且平穩的三拍子,氣氛宛如阿勒曼舞曲,綿綿不絕流暢的音符相繼出現於三個聲部。緊接的四聲部賦格則宛如莊嚴肅穆的聖詠調,充分展現巴哈創作虔誠宗教音樂的才華。
第二冊升C小調的前奏曲可視為一首抒情、優雅、溫馨的薩拉邦德舞曲與西西里舞曲的混合體。賦格則有如輕快的義大利風基格舞曲。
巴哈E小調第六首帕蒂塔組曲,作品830號
巴哈的「第六號帕蒂塔」被視爲他所有鍵盤組曲的巔峰之作,展現其無與倫比的創作能力,兼具技術挑戰與情感深度。樂曲由七個樂章組成,每個樂章都有其獨特的風格:
1. Toccata(觸技曲)
原先在1725年的「安娜·瑪格達列娜·巴哈手冊」中曾被稱為Prélude(前奏曲),後更名為Toccata(觸技曲),這一名稱喚起了17世紀和18世紀初期專業鍵盤演奏家炫技作品的形象。這首觸技曲是由開頭與結尾極具幻想風格的琶音樂段,以及中間宏大嚴謹的賦格交替組成,是整首曲子最富戲劇性的樂章。
2. Allemanda(阿勒曼舞曲)
4/4拍典雅而流暢的德國舞曲。
3. Corrente(意大利庫朗舞曲)
Corrente 原意為奔跑,以三拍子為基礎,較快速活潑的曲子。
4. Air(歌曲)
與舞曲的風格不同,這是一首簡單的兩聲部旋律歌曲。
5. Sarabande(薩拉邦德舞曲)
源於西班牙的三拍慢板舞蹈,重音落在第一及第二拍上。這首舞曲堪稱為巴哈所有薩拉邦德中最偉大的一首,帶有即興性質繁複的裝飾奏,表達非常深沉的情感。
6. Tempo di Gavotta(嘉禾舞曲速度)
輕鬆和愉悅的氛圍,是一段相對輕快的插曲。
7. Gigue(基格舞曲)
基格是三拍子快速活潑的民間舞蹈,通常放在組曲的最後一個樂章。這是首用賦格手法寫作的基格舞曲,巴哈在此將賦格寫作技巧運用得淋漓盡致,將整首帕蒂塔締造精采的結尾。由於基格本身三拍子的屬性,所以樂譜中的附點音型與八分音符皆改以三連音形式演奏。

下半場樂曲導聆
莫札特A小調鋼琴奏鳴曲
作品310號

1777年, 21歲的莫札特在母親的陪同下,由薩爾茲堡經德國於1778年3月抵達巴黎,試圖在那裏拓展自己的事業。6月間母親病倒,莫札特則因忙於社交而疏於照顧她,未料母親於7月3日便與世長辭了!莫札特深感愧疚,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噩耗,他不敢告知父親真相,甚至在母親去世後還寫信謊稱母親病情嚴重,直到幾天後才終於坦承母親病逝的消息。父親回信指責,並將母親的死歸咎於他。這首A小調奏鳴曲便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,也是他所有的鋼琴奏鳴曲中,僅僅兩首小調的其中之一。
第一樂章:有異於其它大調奏鳴曲,這個開頭樂章時時表達出不安的情緒。從一開始連串敲擊和弦可以感受到莫札特的自責,愧對於母親陪同遠赴異鄉巴黎,生病期間他卻沒有全心照料,導致母親病逝他鄉。
第二樂章:帶著感情,如歌似唱,彷彿回到了昔日與母親甜蜜、溫柔的時光;然而,樂曲在中段還是被殘酷的現實喚醒,而且同樣地以連續敲擊音符來宣洩情感。曲子最終跌入恍如谷底的低音。
第三樂章:急板速度的標示在莫札特作品中並不多見。短促的分句再度營造出忐忑不安的氣氛,只有在樂曲中段猶若天使歌聲中得到暫時的慰藉。樂曲最終在猛烈的敲擊聲中結束。
這首奏鳴曲寫作於1821年,時年五十,是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的最後第二首,直至六年後去世,這期間堪稱為他的創作巔峰期,陸續寫出了第九交響曲、莊嚴彌撒等曠世巨作。晚期的貝多芬在音樂形式及表達方面,突破了古典樂派的框架,已然邁入浪漫樂派的範疇;作曲技巧上,則是大量運用了巴洛克時期的賦格手法。此時的貝多芬,聽力嚴重惡化,甚至無法聽見來至觀眾席的掌聲,他的音樂完全源自他的腦海,精神上也達到更高的層次。
第一樂章:貝多芬標示為:極富表情、如歌似唱的中庸速度,一開頭附加了「溫柔地」、「帶著愛意地」,而整個樂章也籠罩在這股氛圍下。
第二樂章:詼諧曲,主題攫取自當代兩首流行歌曲:
“Unsa Kätz häd Katzln ghab”(我們的貓生了小貓)和“Ich bin lüderlich, du bist lüderlich”(我放蕩,你放蕩)。
我們無法探詢歌曲的典故,但能感受到其洋溢著詼諧、俏皮的氣氛。
第三樂章:慢板與賦格,兩個迥異段落各重複一次的集結:
第一段的慢板猶如貝多芬在譜寫「鋼琴版的歌劇」:開頭先由「弦樂團」以慢板鋪陳寂靜的情景,再由女高音唱出如訴如泣的「宣敘調」,隨之而來的是帶著哀怨的「詠嘆調」(Klagender Gesang)。第二段為賦格,主題採用這首奏鳴曲開頭旋律的上升四度和下降三度,如聖詠般的虔敬氣氛。第三段:先前的詠嘆調再次出現,呈現出比之前更加筋疲力竭且哀傷悲嘆(Ermattet, klagend)的情緒,時時嘆息、嗚咽。
第四段,賦格再現,主題是第一次賦格主題的倒影(下降四度和上升三度),起先由微弱的聲音開始,然後逐漸增強、加快,彷彿慢慢地撥開陰霾,最終凱旋般結束。這似乎也是貝多芬自己的寫照:生命中不論歷經多少逆境,他永遠是命運的勝利者!
貝多芬降A大調奏鳴曲
作品110號


舞台生涯一甲子回顧
回首1964年第一次與台灣省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、隔年應扶輪社邀請至馬尼拉演出,轉眼一甲子逝去,身為台灣第一代傑出鋼琴
演奏家之一,陳泰成早已掙脫年少青澀的桎梏而更臻成熟,如同老酒佳釀,越陳越香,歷經歲月的淬鍊,其對音樂的詮釋亦具有獨到
的見解。光陰荏苒、歲月如梭,午夜夢迴之際,陳泰成似已穿越時空:
「夢裡,我身處一高樓林立現代化城市,站在恍如機場電動步道上,穿越如大賣場的室內,經過一個水池,池上用銅片刻著國軍英雄
館幾個字.....。腦海中浮現了台北市中華路國軍文藝活動中心,那是我出國留學前最後一次演出協奏曲的地點,由蕭滋老師指揮。應
該是心裡頭將音樂會給刻印下來,如今在夢境與現實交錯之間,連潛意識都搞迷糊了!」



扶輪社比賽頒獎後留影
扶輪社得獎者赴菲律賓演出
首次協奏曲演出
早年時光
出身於醫生家庭,會踏上這條音樂之旅,純屬機緣巧合。有一年台灣省交響樂團到高雄演出,父親邀請省交的小提琴老師到家裡作客,並讓兒子出來彈琴,在場的廖年賦老師當即對陳泰成的彈奏表達了肯定,並在次年寒假打電話去他家,建議他到台北參加鋼琴比賽。在廖老師短短時間的指導下,在台北市十八歲以下不分齡鋼琴比賽中榮獲冠軍。兩年後的寒假,廖老師再次來電邀他到台北參加比賽,又獲得首屆扶輪社鋼琴比賽冠軍。
廖老師認爲他是難得的人才,勸説他父母讓他走音樂這條路,那是他人生的轉捩點,自此他留在台北寄居姑媽家,正式拜廖老師門下學鋼琴。幾個月後,蕭滋老師應美國國務院派遣赴台從事音樂教育工作,在台北南海路美國新聞處聽台灣學生彈奏,當場就收了這個男孩,陳泰成遂成為蕭滋老師在台灣的第一個門徒,因此給他取了個英文名字叫Peter。
蕭滋老師
蕭老師非常讚賞他的天賦,對他的訓練更是全面性的,每週兩堂鋼琴課,一次偏重於基礎技巧訓練,包括手指的獨立以及彈奏大七度分解和弦等撐手練習,另一次則著重於樂曲彈奏及陪他彈四手聯彈;後來又加一堂室內樂課,由廖老師出面籌組了一個室內樂組合:小提琴廖年賦老師,中提琴潘鵬老師,大提琴張寬容老師及豎笛薛耀武老師。
「自此之後,我每星期增加為去蕭老師家上三次課。除此之外,蕭老師還要求我跟廖年賦老師學習和聲學。我被安排至各個音樂會演出、巡迴及電視台錄影,並有幸能與台灣省交響樂團合作巡迴演出協奏曲。跟隨蕭老師學琴的三年,他著實用心地為我打下紮實的底子,包括寫給我至今仍認為是所有莫札特鋼琴版本中最好的指法。對於他全方位的栽培,我畢生衷心感激!」
維也納
十四歲,他離鄉背井,先到美國猶他州待了幾個月,後轉往音樂之都維也納。剛抵達的時候,由一位華裔學生安排住進了維也納第九區Schwarzspanierstraße 的一個天主教會所,並借地下室的鋼琴練習。「朋友幫我說情,在那陰暗、靠著一片玻璃窗從街道地面上透過來的光,在地下室練了一個月的舊琴。那房子外牆貼著一面牌子「貝多芬在此逝世」,彼時正值一月,陰冷的寒氣,讓我全身顫慄,似乎感覺到貝多芬的靈魂就在身旁,總是很害怕「他」會突然出現!」
「考上音樂院,朋友也終於幫我找到了出租房。據他說,宿舍因為我未成年不收留,我的房東當時也為此頗爲猶豫。幸運地,我有一個比住宿舍更能專心練琴的地方,不必像之後在宿舍,排定時間內縱使再累也得練。1967年在維也納還沒有幾個台灣留學生,和朋友聊天是不可能的事,有時幾天都說不上一句話,然而那段孤寂的日子卻是我一生中學曲子最快的一段時期。」沈浸在濃郁的音樂氣息裡,少年陳泰成飛速地把一首接一首的經典作品學下來。
大師班
十八歲那年,他獲得了六週的全額獎學金,參加美國賓州Temple大學的夏令營。至今他還記得Sidney Foster 教授對慢版樂章的處理,在弱起拍之前的準備,讓他領會到彈琴就如歌唱般需要呼吸。誠如俄國名師Heinrich Neuhaus 所說:「音樂非以節拍,而是恍如微風拂過麥田般的韻律進行。」
在國外那麼多年,參加了幾個大師班,其中印象深刻的還有旁聽Carlo Zecchi 的課。身兼鋼琴家及指揮家,上起課來眉飛色舞,他把拉威爾 (Maurice Ravel)的柯普蘭之墓 (Le Tombeau de Couperin, 後來改編為管弦樂曲)在鋼琴上彈奏得如同交響樂團之聲響,讓他非常佩服。
二十歲到芬蘭參加Dmitri Baskyrov (後來鄧泰山在莫斯科音樂院的老師)大師班。Baskyrov 對他非常賞識,安排他在當地的音樂節演出,並要他去莫斯科音樂院入他門下學琴,但因當時持台灣護照不允許進入任何共產國家而無法如願,不然不知結局會如何?
對他而言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參加 Wilhelm Kempff 的大師班,那是在義大利南部一個依山傍海的小漁港Positano,整個夏令營都是免費的,純屬大師為年輕學子的付出。記得Kempff 第一次聽他彈完貝多芬D大調奏鳴曲作品10之3號的慢板樂章後,從椅子上跳起來說道:「這是一項藝術上的成就!(Das ist eine künstlerische Leistung!)」。在大師班結束前的最後一次示範演奏,Kempff 演
奏了貝多芬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11號,當音樂在沈靜中結束時,大家都深受感動,全場寂靜無聲,沒有人敢鼓掌,深怕破壞了氣氛。隔一陣子,大家才在靜默中慢慢離場。
紐約
轉往紐約,是他人生的另一篇章。若說維也納有著濃郁的古典音樂傳統,優雅而閒適;而紐約,則是菁英匯集之地,競爭激烈。在茱莉亞音樂院的老師Josef Raieff 是浪漫時期鋼琴泰斗李斯特(FranzLiszt)之入室弟子Alexander Siloti 的學生。有一回,Raieff 跟他轉述Siloti 隨李斯特上課的情形:那天,Siloti 彈了一首李斯特本人的作品,但加了很多自己的即興與改編;彈完之後,學生誠惶誠恐的
看著老師,等待老師的批評,只見李斯特把手放在學生的肩膀上,說:「小夥子,做得很好!」的確,從巴洛克、古典到浪漫樂派,音樂家的即興演奏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。根據記載,蕭邦每次演奏時都會作不同的即興奏,由此可見一斑。這點與目前完全遵照樂譜彈奏的習慣大不相同。
在紐約的時期,由於模仿大鍵琴鏗鏘、清脆的音色彈奏,引發手腕疼痛,經由朋友介紹拜師Dorothy Taubman。這位女士標榜異於傳統的彈奏方式來避免運動傷害。對於這樣一個全新的方法,陳泰成由懷疑、嘗試、誤解到開竅,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。這個rotation理論強調,彈琴要放鬆就要符合人體工學,譬如:如同吃飯、寫字般斜著擺放手臂,手指從側面敲擊,選擇鍵盤内外不同位置的按鍵點,並使用恰當的指法來避免扭曲手腕…等等。他從準備演出的反復練習中,解決了許多會引起酸痛的問題,並從中得到了一個認知:學習一種技巧,不能單憑理論,還需要從實驗中領會。
談到疼痛,陳泰成表示,使用不當的指法也會導致疼痛。他花許多時間寫指法,同一首曲子,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來,都會重新修改,尋找更合適的指法。為了避免撐手導致酸痛,藉助踏板維持聲音來放掉手指,這方法對手小的人尤其有所幫助。
淺談巴哈
最近幾年,陳泰成對於巴哈的作品有了比之前更深入的理解。參考了一些不同的版本後,腦海中浮現以前所學、所聽到之點點滴滴,從而疏理出個人的見解。記得在維也納音樂院的老師Bruno Seidlhofer 曾抱怨,國際知名原典版出版商找過他為巴哈的作品寫指法,條件是必須摒除個人見解,維持中立的形式。他非常不以為
然,認為如果不先標註分句(articulation),即個人詮釋,怎能後續寫指法?故而拒絕了原典版出版商的邀約。不若之後的時期,巴哈的分句通常很短,但卻因爲他極少標註,造成大家普遍誤以為要全部連起來彈奏,連帶使用了不當指法,不但風格不對,還傷手!
聆聽陳泰成的音樂是一種享受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圓潤細緻、晶瑩剔透的音色。問及他如何奏出如此優美的聲音,他表示:首先必須將手部肌肉練得堅實有力,如此每個音的觸鍵才會具有滲透力;之後腦海中浮現想像中的音色或欲模擬之樂器,再配合自己對音樂情境及感情的帶入。他也強調,鋼琴的發聲原理其實是打擊樂器,唯有保持放鬆,找到擺放手腕、手臂的合適角度,並在彈奏時靈活運用腰部,讓身體完全不受束縛,才能讓鋼琴發出歌唱般的聲響。
「莫道桑榆晚,為霞尚滿天」,步入桑榆之年,陳泰成藉此機會將個人學習心得提供大家觀摩參考。回顧這一甲子的音樂歷程,想感謝的人太多了——感謝父母的全力栽培,感謝台北姑姑、姑丈的照顧,感謝這一路曾經陪伴他走過的師長們:
僅將此場音樂會獻給在天上最親愛的家人:陳昆曉醫師、陳莊瑞霞女士及陳麗貞小姐。
陳淑惠、曾純慈、陳謙造、高錦花、廖年賦、Robert Scholz(台灣)
Joseph Kliass (美國猶他州)
Josef Dichler、Bruno Seidlhofer(維也納音樂院)
Ilona Kabos、Nadia Reisenberg、Josef Raieff (美國茱麗亞音樂院)
Dorothy Taubman (美國紐約)
另外,曾參加的音樂營及大師班:
Sidney Foster、Sasha Gorodnitzki、Adele Marcus (美國)
Dmitri Baskyrov (芬蘭)
Hans Leygraf (奧地利薩爾茲堡)
Wilhelm Kempff (義大利)